自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多种方式,认真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五年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坚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重视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
思政课程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职业院校宣讲团集体备课会等,鼓励教师以理直气壮的态度讲好思政课。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对加强思政课建设提出针对性指导。校党委书记、校长深入学院开展调研,指导学院工作开展,并为青年学生讲授思政课。学院党总支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坚决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支部共建等形式,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院教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理论教学、实践研修等多种形式,保障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二、坚持“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明确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学院明确思政课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作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事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座谈会,与附属学校开展交流对接,赴省内职业院校开展调研访谈等方式,推进思政课作用发挥。五年来,学院教师先后获省“三个百堂”高校思政课精品课立项、省“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精品项目等各8项,获批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项目3项。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暨思政课学生课堂汇报成果展示等活动,着力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专题讲座、分享交流、成果汇编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社团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理论读书社在理论学习上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教师指导省、校两级“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由教师指导拍摄的《让节约成为青春时尚》《忆中人》等微电影作品多次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奖。
三、坚持“八个相统一”,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以举办福清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等为契机,持续加强思政课横纵向联系。注重育人合力凝聚和质量提升,坚持用富有鲜明时代感和更富亲和力的教学内容去启发当代大学生的深度理论思考,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两性一度”,把“水课”变成“金课”,实现了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的切实提升,有效保障了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二是积极开展教改研究,以教改助推教学质量提升。推动并牵头设立两批次、共16项专门针对思政课的校级教改项目,设立省级思政课精品课培育项目4项,围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系统的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项目研究,并以校级项目为基础,申报获批教育部、省级思政教改项目多项。通过主办或承办国家重点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华侨华人与融通中外文化研讨会、华侨华人与融通中外文化研究中心首届学术论坛、福建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骨干教师研修班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联系、取长补短。三是多措并举,推动思政课育人质量提升。以“经典研读”“实地研学”“以赛促学”“学做结合”等为抓手,充分利用重要历史节点,引领学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等学习。加强备课磨课,围绕各门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指导,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四、坚持“六要”标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用好专项政策和经费。落实国家和福建省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关要求,用好思政工作专项经费,落实好思政课教师专项岗位津贴,全力保障思政课教学工作开展,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二是抓好外引内培和选聘。严格落实思政课配置要求,多渠道扩充思政课教师数量,从优秀辅导员、党政干部等群体中补充思政课教师,通过高层次人才直聘高级职称等方式引进人才,五年来,先后引进博士5人,选培博士3人,学院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占比达到60%,五年增长300%。积极推进校内符合条件的师资转任思政课教师,并选聘党务行政干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先后开展三批次共13余名行政机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目前,基本实现思政课教师动态配置机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参加研讨会、培训班,实现全体思政课教师每人每年参加各级各类理论学术研讨会、培训班3次以上。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院传经送宝。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福建师范大学等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及全国、全省思政课教学能手应邀来校讲学指导。三是大力支持助力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通过选派教师参加省级集体备课会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落实新进教师或转岗教师导师制,加强科研项目申报指导等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科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学院教师先后获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组三等奖、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新秀以及校级“教学名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之星”等荣誉,受聘为福州市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福清市社科工作先进个人。四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全体思政课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悟深一点的要求,持续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利用重大历史节点开展特色活动,先后组织师生赴井冈山、三明市、福州市等地开展实践研修。学院“五位一体”抓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受到人民网、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等媒体报道。
五、坚持“发挥大思政课作用”,强化实践环节
为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学院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社会发展的变化,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院与各相关单位合作,开展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同时,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课程的理解。一是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团学组织平台功能,以先锋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毛泽东思想读书社、邓小平理论读书社、红色革命历史学习传播社为抓手,推动学生读经典、学经典,从经典文献中汲取力量。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作用,与有关单位共建思政课专业实践基地。五年来,挂牌设立包含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明、蓝色海洋文化等内容的高质量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十余个,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成效,相关工作成果先后受到中国教育报、福建教育工作简报、福建教育网、福建高校思政网等刊登。学校获评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二是重视实践过程管理。利用福清当地工业园区多、特色社区多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地方工业园区、有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等开展考察学习。通过在第一线展开教学,为福清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极大提升。三是注重实践经验总结。学院构建思政课“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理论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刊发。校本特色教材《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教程》出版并投入使用。教师主持的“大思政课”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研究获得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立项。(马克思主义学院)